图片
奇辟
造境无难,驱毫维艰,
犹之理经,繁无用删。
苦思内敛,幽况外颁。
极其神妙,天为破悭,
洞天清閟,蓬壶幽闲。
以手扣扉,砉然启关。
奇辟一品,其要在奇,奇故而偏辟。孙过庭论书:至于初学分布,但求平正;既知平正,务追险绝;既能险绝,复归平正。初谓未及,中则过者,后乃通会。通会之际,人书俱老。
奇要有平正的基础。就如同兵法里有:
“凡战者,以正合,以奇胜。故善出奇者,无穷如天地,不竭如江河。”
“战势不过奇正,奇正之变,不可胜穷也。奇正相生,如循环之无端,孰能穷之!”
出奇制胜,可谓妙也。奇辟之境的达成,始终游走于规矩与突破、传统与创新之间。石涛“搜尽奇峰打草稿”的创作理念,徐渭“狂草入画”的笔墨实践,乃至历代艺术巨匠的探索,都为“奇辟”一品提供了生动注脚。
一、造境无难,驱毫维艰 “造境无难,驱毫维艰”一句,道破奇辟创作中“立意”与“表达”的深层矛盾:构建奇绝的意境或许可凭一时灵感萌生,但将这份奇思转化为具体的笔墨语言,却需深厚的功力支撑。这恰是“奇辟”一品的首要准则——奇思易得,奇笔难求,而奇笔的根基,正在于对“平正”传统的烂熟于心。
见地先到位,工夫还要跟得上。工夫是笔墨修身的关键所在。
图片
石涛《搜尽奇峰打草稿图》局部
石涛在《苦瓜和尚画语录》中提出“一画论”,强调“太古无法,太朴不散;太朴一散,而法立矣”,揭示了艺术创作中“无法”与“有法”的辩证关系。他的《搜尽奇峰打草稿》长卷,堪称“造境”与“驱毫”完美结合的典范。画卷中,石涛将黄山的奇松、庐山的飞瀑、长城的雄关等实景熔铸一炉,构建出“峰峦叠嶂如波涛奔涌”的奇绝意境,这“造境”之奇源于他“黄山是我师,我是黄山友”的深入体察,看似信手拈来,实则是“搜尽奇峰”后的意象重构。
而“驱毫”层面,他独创的“拖泥带水皴”以中锋为骨、侧锋为韵,既保留了董源、巨然水墨皴法的平正根基,又以枯湿浓淡的快速转换突破程式,笔笔见力却又处处见奇。这种笔墨的“艰”,正是对传统笔墨语言的创造性转化——若无早年对“平正”皴法的千锤百炼,便难有后来“奇辟”笔墨的挥洒自如。
图片
徐渭 墨葡萄图
徐渭的《墨葡萄图》则更极致地演绎了“驱毫维艰”的深意。画面中,串串葡萄以泼墨法写成,墨色淋漓间见浓淡层次,藤蔓如狂草般盘绕扭曲,看似杂乱无章,实则暗藏书法“屋漏痕”的笔意。
徐渭曾自评“吾书第一,诗二,文三,画四”,其绘画的“奇”,根本源于书法功底的“正”。他早年精研王羲之、颜真卿的楷书,笔法扎实稳健,后转学怀素狂草,将“平正”的楷书结构转化为“险绝”的草书笔势。《墨葡萄图》中那看似随意的“破锋”“散锋”,实则是对中锋用笔的极致突破,每一笔都蕴含着对“平正”笔法的深刻反叛与回归。
这种“驱毫”的艰难,在于既要打破常规,又不能脱离笔墨本体的规律——正如孙过庭所言“初谓未及,中则过者,后乃通会”,徐渭的葡萄图看似“过”于狂放,实则已达“通会”之境,奇辟中暗藏平正根基。
图片
元 倪瓒 琪树秋风图
反观历代艺术史,凡称“奇辟”者,无不是“驱毫”功力深厚者。元代倪瓒的“逸笔草草”看似极简,实则源于对董源披麻皴的精准提炼;明代陈淳的写意花鸟看似随意,实则是对黄筌工笔花鸟“骨法用笔”的简化与升华。他们的“造境”之奇,始终扎根于“驱毫”的平正根基,这正是“奇辟”一品的首要启示:奇思若脱离笔墨功力,便成空中楼阁;唯有以平正为基,方能让奇境落地生根。
图片
元 倪瓒 古木竹石图
二、犹之理经,繁无用删 “犹之理经,繁无用删”以整理经典喻艺术创作,强调奇辟之境的达成,需在纷繁传统中删繁就简,提炼精髓。这并非对传统的否定,而是如石涛所言“借古以开今”,在深刻理解传统内核后,剥离程式化的“繁”,保留精神性的“简”,最终实现传统的创造性转化。这种“删繁”的过程,恰是“奇”从“正”中诞生的关键环节。
图片
梁楷 李白行吟图
石涛的艺术实践堪称“理经删繁”的典范。他在《清湘书画稿》中绘制的山水,既可见范宽“雨点皴”的厚重,又能寻到米芾“米点皴”的氤氲,却最终熔铸为自己“万点恶墨,恼杀米颠”的独特面貌。图片
他曾在题跋中明言:“古人未立法之先,不知古人法何法;古人既立法之后,便不容今人出古法。千百年来,遂使今人不能一出头地也。”这种对传统的清醒认知,让他能够精准辨别何为“繁无用”的程式,何为“不可删”的精神。
图片
《山水清音图》中,石涛删去了传统山水画中常见的亭台楼阁、人物点缀,仅以飞瀑、奇峰、古松构成画面,却通过笔墨的虚实对比,营造出“空山无人,水流花开”的空灵奇境。这种“删”,并非简单的减法,而是对传统山水“天人合一”精神的极致提炼——删去的是外在形式的繁冗,保留的是自然生命力的本真。
图片
徐渭的“删繁”则更具颠覆性。他的《杂花图卷》以十二段水墨花卉构成,从牡丹、石榴到葡萄、芭蕉,皆以“狂草入画”的笔法写成。传统工笔花鸟的“勾勒填彩”被简化为“泼墨写意”,花瓣的层次、叶片的纹理等“繁”节被大胆删去,仅以浓淡墨色的碰撞表现物象的精神气质。
图片
这种“删”的勇气,源于他对传统花鸟“托物言志”内核的深刻把握。徐渭曾在《题墨牡丹》中写道:“五十八年贫贱身,何曾妄念洛阳春?不然岂少胭脂在,富贵花将墨写神。”他删去牡丹的艳丽色彩,却以墨色的沉郁狂放,写出了牡丹“富贵不能淫”的精神本质,这正是对传统“繁无用删”的最高诠释——形式的简化恰恰成就了精神的强化。
图片
从兵法“奇正相生”的视角看,“理经删繁”的过程恰是“以正合”的积累与“以奇胜”的突破。孙过庭论书的“既知平正,务追险绝”,强调的正是在掌握传统“平正”法度后,通过“删繁”剥离非本质因素,让“奇”的特质得以凸显。
图片
傅山的草书“宁丑毋媚,宁拙毋巧”,看似打破书法的平正结构,实则是删去了传统帖学的甜俗之气,保留了篆隶的古朴骨力;八大山人的花鸟画“白眼向人”,删去了禽鸟的灵动姿态,却以极简的线条传递出孤傲精神。这些“奇辟”之作,无不是在“繁无用删”的取舍中,实现了传统与创新的辩证统一。 三、苦思内敛,幽况外颁 “苦思内敛,幽况外颁”揭示了奇辟创作的心理构想:艺术家需在内心进行长期而深刻的思考积淀(苦思内敛),方能将潜藏的幽微心境转化为外在的艺术表达(幽况外颁)。这种“内”与“外”的转化,既是“奇”的孕育过程,也是“正”的功力向“奇”的境界升华的关键。石涛的“搜尽奇峰”与徐渭的“呕心沥血”,皆印证了这一创作规律。
图片
石涛画石涛的“苦思内敛”体现在他对自然的长期体察与对自我的不断叩问。他一生遍历黄山、庐山、天台山等名山大川,每到一处必“坐卧其间,朝夕观察”,将山川形态、四时变化一一记录于心。这种“搜尽奇峰”的过程,并非简单的写生积累,而是“以心观物”的内省之旅。
图片
石涛画他在《画语录·山川章》中写道:“我一看我都三个了。使予代山川而言也,山川脱胎于予也,予脱胎于山川也。”这种主客体的深度交融,正是“苦思内敛”的极致状态——将外在山川转化为内心丘壑,将自然规律内化为创作法度。而“幽况外颁”则体现为他笔下山水的独特精神气质:《秋林人醉图》中,石涛以朱砂浓涂红叶,打破水墨山水的淡雅传统,画面中“漫天红树醉文章”的热烈,正是他“老涛今日醉猖狂”的内心激情的外化;《淮扬洁秋图》中,萧瑟的秋景与灵动的水纹形成对比,传递出“人生忽如寄,天地一蘧庐”的苍凉与旷达,这正是他颠沛一生的“幽况”在笔墨中的自然流露。
图片
石涛画徐渭的“苦思内敛”则充满了生命的痛感与挣扎。他一生屡遭困顿,八次乡试未中,入胡宗宪幕又遭牵连,晚年甚至因精神失常杀妻入狱。这些生命体验被他“内敛”于心,转化为艺术创作的原始动力。他在《墨葡萄图》的题诗中写道:“半生落魄已成翁,独立书斋啸晚风。笔底明珠无处卖,闲抛闲掷野藤中。”诗句中的愤懑与不甘,正是他“苦思内敛”的情感结晶。而“幽况外颁”时,这份情感便化为狂放的笔墨:藤蔓如剑般扭曲,葡萄似泪般滴落,墨色在纸上淋漓渗化,看似失控的笔触实则精准传递出“英雄无用武之地”的悲怆。徐渭的“奇”,从来不是技巧的炫耀,而是生命痛感的真诚外化——他的“苦思”越深,“幽况”越烈,笔墨的“奇辟”就越具震撼力。
图片
石涛画
这种“内”与“外”的转化,暗合孙过庭“通会之际,人书俱老”的艺术境界。艺术的“奇”并非刻意求新,而是内心修养与生命体验达到一定深度后的自然呈现。石涛晚年作品《搜尽奇峰打草稿》的题跋长达千言,既是对创作历程的回顾,更是对艺术真谛的“苦思”总结;徐渭晚年的《墨花九段图》笔墨愈发简劲,看似随意的点染中沉淀着一生的沧桑。他们的“幽况外颁”,都不是对“奇”的刻意追求,而是“苦思内敛”到极致后的水到渠成。正如兵法所言“善出奇者,无穷如天地”,真正的奇辟之境,其源头不在外在技巧,而在内在精神的深度——唯有“苦思内敛”的积淀足够深厚,“幽况外颁”的奇境才能生生不息。 四、极其神妙,天为破悭 “极其神妙,天为破悭”描绘了奇辟创作的境界:当艺术探索达到极致神妙之境,天地自然仿佛也会打破吝啬,将灵感与天机赋予创作者。这种“天为破悭”的瞬间,正是“奇”突破“正”的束缚,实现质的飞跃的关键时刻,也是石涛“笔墨当随时代”与徐渭“无法之法”的核心要义。
图片
石涛画
石涛的艺术生涯中,“天为破悭”的瞬间往往与对自然的深刻感悟相关。他在黄山写生时,曾目睹“云气涨天,山雨欲来”的景象,突发灵感创作出《黄山图》。画面中,他打破传统山水“上留天,下留地”的构图规矩,让云雾从山脚直贯峰顶,占据画面大半空间,山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,似有“崩腾欲坠”之感。这种“险绝”的构图,正是“天为破悭”的生动体现——自然的磅礴气象打破了他对传统构图的固有认知,让笔墨得以突破程式。石涛在《画语录·氤氲章》中写道:“笔与墨会,是为氤氲;氤氲不分,是为混沌。辟混沌者,舍一画而谁耶?”他认为,艺术的神妙源于对自然混沌之气的领悟,当创作者与自然达到“神遇而迹化”的境界,天地自然便会“破悭”赐予灵感,这种灵感不是凭空而来,而是建立在“搜尽奇峰”的“正”功夫之上的“奇”突破。图片
徐渭画
徐渭的“天为破悭”则更多体现在情感与笔墨的瞬间交融。他的《墨竹图》中,竹竿以狂草的竖笔写成,笔势如“锥画沙”般劲挺,却在中段突然转折,似被狂风折断,竹叶以横扫的散锋点染,墨色淋漓间见挣扎之态。
图片
这种“奇”的笔墨,源于他“偶见风竹有感”的瞬间触动——当内心的愤懑与风中劲竹的姿态产生共鸣,天地仿佛打破吝啬,让他突破了文同、苏轼以来“写竹必先成竹在胸”的传统,创造出“乱叶纷披,离披倒插”的奇绝形态。
图片
徐渭曾说:“信手拈来自有神”,这个“神”正是“天为破悭”的天机,它不依赖刻意设计,而依赖创作者对生命与自然的真诚感应。他的《石榴图》中,石榴被画得“裂口露籽”,墨色浓艳如血,题诗“山深熟石榴,向日笑开口。深山少人收,颗颗明珠走”,将对命运的感慨融入物象,这种“物我交融”的神妙,正是“天为破悭”的最佳诠释。
图片
从艺术史来看,“天为破悭”的突破往往标志着新艺术范式的诞生。唐代怀素的狂草突破了王羲之草书的“平正”规范,其《自叙帖》中“骤雨旋风”般的笔势,正是对书法抒情性的“破悭”突破;梁楷的减笔画打破了工笔人物的细腻传统,《泼墨仙人图》以寥寥数笔勾勒出仙人的醉态,开启了写意人物的新境界。
图片
梁楷《泼墨仙人图》
这些突破都印证了“极其神妙,天为破悭”的真理:艺术的“奇”不是对传统的否定,而是当创作者对“正”的掌握达到极致,天地自然便会赋予其突破的力量,让“奇”的光芒得以绽放。正如兵法“奇正之变,不可胜穷”,真正的奇辟之境,永远在传统与创新的边界上,等待“天为破悭”的天机降临。
图片
五、洞天清閟,蓬壶幽闲 “洞天清閟,蓬壶幽闲”以道教仙境喻奇辟之境的品格:奇辟之作虽看似“偏辟”,其内核却如洞天仙境般清幽静穆,如蓬壶仙岛般空灵闲逸。这种“奇”中的“静”与“险”中的“闲”,正是奇辟之境超越表面怪异,达到更高层次“平正”的体现,也是石涛与徐渭作品中“狂放中的内敛”的深层内涵。 石涛晚年常以“清湘老人”自称,其作品中的“幽闲”之气,正是历经世事沧桑后的精神超脱,他的“奇”越烈,“闲”越真,恰如“蓬壶幽闲”的仙境,在奇绝中藏着永恒的宁静。
图片
徐渭的作品则在狂放中暗藏“幽闲”。他的《墨荷图》以泼墨法画荷叶,墨色浓淡交织,似有“狂风骤雨”之势,却在荷叶间留白处画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,笔法纤细轻柔,与荷叶的狂放形成鲜明对比。题诗“荷叶五寸荷花娇,贴波不碍画船摇。相到薰风四五月,也能遮却美人腰”,在豪放中透出温柔。
这种“奇”中的“闲”,是徐渭内心矛盾的艺术外化——他以狂放笔墨宣泄愤懑,却以细微之处留存对美的向往。他的“奇辟”从不以怪异取胜,而在狂与静的张力中,传递出生命最本真的“幽闲”。正如八大山人的“鱼鸟白眼”,看似孤傲怪诞,实则藏着对自由的向往,他们的“奇”都指向一种精神的“蓬壶幽闲”。 这种“奇”与“闲”的统一,恰是孙过庭“既能险绝,复归平正”的终极体现。最高层次的奇辟,不是停留在“险绝”的表面,而是在突破之后回归精神的“平正”。傅山的草书看似杂乱无章,实则字字有篆隶的根基,狂放中见古朴;吴昌硕的花卉看似“金石入画”生硬,实则笔墨苍劲中藏着“与古为徒”的闲逸。他们的作品都证明:“洞天清閟,蓬壶幽闲”的境界,才是奇辟之境的真正归宿——奇是路径,闲是本质;偏是形式,正是内核。 六、以手扣扉,砉然启关 “以手扣扉,砉然启关”以叩门开门的意象,象征奇辟创作的顿悟瞬间:当创作者以真诚与功力叩击艺术之门,灵感与真理便会如“砉然启关”般豁然显现。这一过程既是个人艺术的突破,也是对传统的创造性传承,为后世艺术探索提供了永恒启示。 石涛的“叩扉”之路,是对“搜尽奇峰”与“一画论”的毕生践行。他早年遍临历代名家,打下“平正”根基;中年遍历山川,积累“险绝”素材;晚年融会贯通,终达“通会之际”。《搜尽奇峰打草稿》的创作,正是他“叩扉”多年后的“砉然启关”——他将对传统的反思、对自然的感悟、对人生的体验熔铸于一卷,既确立了“借古开今”的创作路径,又开启了中国山水画“师法自然”的新维度。这幅作品如同一扇“启关”的门,让后世艺术家明白:奇辟之路不在模仿古人,而在以真诚之心叩击传统与自然之门。 徐渭的“叩扉”则更具悲剧色彩的力量。他一生困顿却从未放弃艺术探索,在书法、绘画、诗文领域不断突破。《墨葡萄图》的创作,正是他对命运与艺术双重“叩扉”后的“启关”——他打破了诗书画的界限,将情感、笔墨、文学熔于一炉,开创了文人写意画的新范式。徐渭之后,郑板桥、吴昌硕、齐白石等都受其影响,在“叩扉”中寻找自己的“启关”之路。郑板桥曾刻印章“青藤门下走狗”,正是对徐渭“启关”意义的最好认可。 从更广阔的艺术史视角看,“以手扣扉,砉然启关”是所有艺术突破的共同规律。王羲之在兰亭“醉后作序”,突破楷书规范写出“天下第一行书”,是“叩扉”后的“启关”;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悟草书笔法,是“叩扉”后的“启关”;梵高在阿尔勒的阳光下创作出《向日葵》,同样是对生命与艺术“叩扉”后的突破。这些“启关”的瞬间,都印证了“奇辟”一品的终极真理:奇从不凭空而来,它是对“正”的深刻理解,是“苦思内敛”的积累,是“天为破悭”的馈赠,更是以真诚之心“叩扉”后的必然。
图片
石涛画
二十四画品“奇辟”一品,以“奇正相生”为核心,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艺术创作体系。从“造境无难,驱毫维艰”的笔墨根基,到“犹之理经,繁无用删”的传统重构;从“苦思内敛,幽况外颁”的内省外化,到“极其神妙,天为破悭”的天机突破;从“洞天清閟,蓬壶幽闲”的境界品格,到“以手扣扉,砉然启关”的顿悟传承,奇辟之境始终在“平正”与“险绝”、“传统”与“创新”的辩证中前行。石涛的“搜尽奇峰”、徐渭的“狂草入画”,乃至历代艺术巨匠的探索,都证明:真正的奇辟,不是对传统的背叛,而是对传统的激活;不是怪异的炫耀,而是精神的真诚。在今天,“奇辟”一品的智慧依然闪耀——唯有扎根传统,深入生活,真诚创作,方能在艺术之路上“以正合,以奇胜”,抵达那“砉然启关”的至高境界。
好,到这里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